查看原文
其他

父母的这6个性格问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一生

2015-10-08 李跃儿 李跃儿芭学园

文/李跃儿


我们发现,有一些人在步入社会时所存在的许多问题来自于童年,是童年时期的环境因素造成的。这个环境因素主要是家人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,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环境。


或许有些父母在教育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,但如果这些父母有心理和人格方面的缺陷,他们的努力很可能付之东流,甚至越努力越糟糕。


如果父母通过反省发现自己是这种类型的人,就要通过努力寻求改变。父母改变了,孩子也会随之改变。


1
没有安全感


在人的生命长河中,如果感觉到周围是安全的,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是舒服的,单位是可靠的,亲人是爱自己的,这个人就会感觉到安心并觉得安全,就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发展自己,并获得良好的生存机会。


如果一个人没有安全感,惶惶不可终日,就会本能地把大多数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怎样获得安全感上,会在乎每一次小小的失败,而每一次的失败又加剧了不安全感,让人更加焦虑。


案例:


我曾接触过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士,她每到一个新单位,开始时大家对她都很友好,领导也很器重她,让她担任部门负责人。但过上一段时间后,她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差。


我了解到,赵女士每到一个新单位,都会担心领导认为自己没本事,担心被同事看不起,为了让下属配合自己的工作,经常下班后请下属吃饭,哪位员工工作上有困难,她都会帮助他们完成。


渐渐地,工作做不好的员工越来越多,她每天除了做自己的工作,还要帮助工作完成不好的下属,一天下来,常常累得精疲力竭。她变得越来越没了耐心,经常批评员工。员工们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,她非常委屈,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他们那么好,他们还这样对自己?


心里有了这样的委屈,赵女士在跟员工接触过程中,就有了更多的不良情绪。她的工作小组变得紧张、冷漠、充满了敌意,小组的工作任务也无法顺利地完成。


通过和赵女士的谈话,我了解到,赵女士的童年很不幸。


她的爸爸是下乡知青,妈妈是当地农民,从她记事起,爸爸和妈妈就一直打架争吵,有时候爸爸会拿着刀追着妈妈满院子跑。幼小的孩子经常给爸爸下跪,求爸爸不要再打妈妈。


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赵女士,一点安全感也没有,也无法相信人和人之间会相互支持、相互关爱。生活和事业对赵女士来说只有竞争和攀比。(点击这里获取:《忍不住责骂孩子之后,如何能将伤害降到最低》)


2
缺乏意志力


人的意志力是在长久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。这个形成过程需要在童年种下一粒意志力大树的种子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能。这方面的潜能丢失了,如果后天进行有意识的弥补,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将有可能好转。


案例:


潘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而落后的小山村,两个姐姐,在重男轻女的小村子里,潘先生成了家里的宝贝,父母对他溺爱有加,从没有人要求他把没有完成的事做完。 


成年以后的潘先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,他经常会有一些让人惊叹不已的计划。


然而他的每项计划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半途而废了,然后他再开始新的计划。在所有的计划无疾而终之后,他对自己有些想不通了,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。


像潘先生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从小缺少工作机会,没有成长起意志力造成的。


3
不自信


我们的身边经常有这样的父母,他们从不打骂孩子,也没有粗鲁的举止,但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却不是尽力去帮助,而是冷嘲热讽,或者冷眼旁观。


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很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。因为他会觉得周围的人也会和父母一样看不起他,所以和别人说起话来言语刻薄,缺少包容心和同情心。(点击这里获取:《孩子不自信 ,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帮他建构起这个能力》)


这样的孩子小时候会显得很听话、很乖、恪守规则,对陌生人有较强的防范心理,有些情况下学习非常努力,但一般会成绩平平。这类孩子的父母如果遇不到能够震撼他们灵魂的事情,一般是很难改变的。


4
无法控制情绪


小孟小的时候,妈妈常年在外出差。姐妹三个和爸爸一起生活,爸爸经常莫名其妙地朝她们发火,将碗筷杯子砸得粉碎,对孩子们的事情也不闻不问。


成年以后的小孟,吸收了父亲表达情绪的方式,也经常用发脾气和摔东西的方式来表达情绪,致使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都出现了严重问题。


后来,她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反思,回顾以前对待孩子的很多不当行为,重新思考和改变养育方式,孩子也如重获新生一般。


5
无法进入团队


一个人的精神如果从未被团队生活愉悦过,就不会产生需要团队生活的动机。没有进入团队生活的动机,就不会成长起真正的团队生活能力。


案例:


老张是一个文化人,在当地小有名气。


起先,他在一个学校里当老师,校长非常赏识他,但每次学校需要完成集体任务时,他总是无法与大家和谐相处。老张感觉好像大家都和他过不去,觉得没法再在这里工作了,便向领导要求调离。


可想而知,到了下一个单位,情况还是如此。渐渐地,没有单位敢要他了,慢慢地老张也被人们遗忘,最终一事无成。


原来,老张家里兄弟姐妹众多,父母脾气也不好,经常打骂孩子。老张因为排行中间,上面受着哥哥姐姐的气,下面又得让着弟弟妹妹,逐渐成为所有兄弟姐妹攻击的目标,这使他逐渐形成离众的性格,成为游离于狼群之外的一匹孤狼。

    

童年的生活使老张不信任别人,对人群带有自然的仇视。这就无法使他建构起团队生活的能力。


6
缺乏自我保护意识


周老师从小生活在一个讲究礼仪的大家族中,家里几世同堂,家族中的一个长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,控制着整个家族。有不公平的事情,弱势的人只能低声下气,以避免冲突。


周老师的父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做事,从不与他人相争。孩子们从小都被教导要忍让躲避。


案例:

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作为知识分子的周老师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农场去劳动。期间,总会有人每天到他那里吃饭,向他借这借那。虽然周老师自己生活也很困难,但他从未拒绝过别人。时间长了,人家都觉得他很好欺负。


有一次,有家人想用钱,又不想朝他借(因为借了要还),就拿了几个鸡蛋过来硬要卖给他。周老师自己也有鸡,也下蛋,但人家要卖给他,他也只好掏钱买了。


周老师无论走到哪里,好像都有一群人在等着欺负他。因为他不知什么是自己的权利,更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。他的这种无立场的忍让无形中助长了他人对他疆界的侵犯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害了别人。(点击这里获取《何如让孩子站在自我的立场进行选择》)


人们都说“人善被人欺,马善被人骑”。这话听起来好像教人不要行善,但其实,“人的善良”和“会保护自己”应该是两个概念。


善良是指一个人能够体会别人的处境,不损害他人的利益,并乐于帮助他人。而一个不会保护自己的人,是疆界不明,不能划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。


延展阅读:

直接点击词条就可以获取相关内容

你越逼孩子分享,孩子就越“自私”

面对孩子的不可理喻,你在吼叫责骂


“李跃儿说”时间到了!

家长
大李老师,您好,我家孩子四岁了,最近又不想上幼儿园了。因为前段时间发烧在家休息了一周,后来去学校之后可能因为胃口没恢复,吃饭慢了点,老师就批评了她,孩子就大哭起来,从这天开始就不断地给我说不要上去幼儿园,后来我了解到老师当时说了一句:“要打屁股哦。”我非常担心孩子这样经不起批评,以后面对社会该怎么办呢?
孩子有病了吃不下去饭,老师却将饭硬塞给孩子,而且批评孩子,在这样的情况下,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,这时应该站在孩子的一边去保护孩子,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这种伤害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是改造老师,二是带孩子离开。
李跃儿


⊙ 本文摘自李跃儿《懂得,是最好的爱》一书第四章:了解孩子,先了解自己。欢迎转发到朋友圈。其他媒体平台及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。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进入当当购买本书。


做 最 懂 孩 子 的 教 育

www.liyueer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